HCI Project III – VR Campus

In the “virtually getting together” project, we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online learning and created a VR campus on Mozilla Hub.

Emphasizing & Brainstorming

Mind Map

Since we all have plenty of experience on online learning,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problem produced when zoom meeting substitutes face-to-face teaching —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I talked with some of my teachers, they all confirmed that the interaction is obviously decreased. Through the VR hub,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basic feelings with head movement and hub interaction features, and seeing each other’s character would give them a sense of actually being in the campus.

Design & Implementation

The interview & need-finding work were conducted by my partners, then Andrew and me began to work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3D model used by VR. We’ve proposed a Zen Garden scene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put the lecture hall, breakout room and some other decorations into the planning part. Andrew then created a blender model implementing the basic design; I added the garden part to the model, migrated it to the Mozilla Hub and added hub components to the scene. For example, the water and particle emitter are used in the pond to settle the relaxing and focusing atmosphere; the audio zones in the breakout room are used to reduc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groups while keeping the original layout.

Adding components to Mozilla Hub

Usability Testing

We received a lot of feedbacks from the usability testing period. We’ve implemented other scenes based on that: for example a classic classroom as some users mentioned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to have a feeling of in the school.

Demo Video

Based on the scene we’ve built, I also made the demo video with some recordings of usability testing.

Reflection

This time we did the whole project in a timely manner, and the quality of each part is prominently increased, as most of our ideas can be fully considered. 3D modeling is also a new thing for me to try, and with the help of my teammate, I’ve learned a lot on the building of model although it is a really challenging work.

For the VR classroom, I also have some further thoughts on utilizing body/facial sensor to provide more interaction. The Apple Memoji (based on Face ID) is a great way to show students’ facial expression or body language on the model during a class, although it is hard to implement such technical thing in this project, I believe this could be a trend in the future of VR getting together.

HCI Project Diary II – Quarantine Chatbot (QBot)

In this human-robot interaction project, we created a chatbot prototype designated for hotel quarantine life with RASA framework.

Emphasizing

Quarantine is a relatively common th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experienced a short period of quarantine life. I talked to some of my friends to learn about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quarantine, and try to think about what the bot could do to improve their quarantine experience.

New policies about the quarantine period, test requirements and hotel rules are often confusing, really need a better channel to know these messages. Also there are too few ways to entertain oneself, and often feel lonely due to lack of communication.

— Chu (Translated)

Brainstorming

During the brainstorm session, we’ve considered various demands of quarantine life, including food, information, entertainment and mental & physical health. Based my own experience, the entertainment demand is critical in days without talking to people, so I proposed that the bot could offer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on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such as movies, musics, etc.

Mind Map

Implementation

Finally we’ve chosen 3 functions to implement into our demo: food ordering, quarantine information and emotional guiding. We consider these functions as essential and helpful during one’s quarantine.

Food ordering is one of the basic demand of human being, and the food condition in a quarantine hotel is often limited and not supplied in 24 hours. Therefore we designed a user-friendly catering process, with up-to-date menu and on-time order processing.

Quarantine information gives users a convenient, reliable and personalized way to know about the probably complex and rapid-changing policies. The bot can retrieve and process personal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policy of local government to answer users’ questions. This could reduce the workload of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s and also help users to save time on looking up these information.

The bot also offers emotional guidance as part of its function. It contains professional suggestions and also practical way to get appropriate help. The bot try to detect user emotions from context and find the best match on its database.

We’ve also conducted usability testing and collected a lot of informative advices, which were used to further iterate our design.

Usability Testing Sheet

Demo video

I also edited the showcase video recorded by Simon.

Reflection

The usability test reveals to me that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look at the software we mad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perfect function in developer’s eyes could be full of problems in actual use.

Also we may need to bring forwar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as there appears to be a lot of time pressure by the deadline. All in all, a great teamwork of all of our group members, and the project itself is very helpful and educational, both in the designing works and programming works.

HCI Project Diary I – Smart Library

I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enough? Which part of the campus can be more smarter?

Teamwork!

As an exchange student here in UST, it’s a really nice experience to team up with peopl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ll of us put our endeavor in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ject.

Brainstorming

Starting from the brainstorming session, we’ve considered a lot of aspects in our campus, and came up with different ideas regarding the inconvenience of our daily lives. For example, we’ve discussed integrating student card & room card, also better path advisor based on our current location. Finally we turned to the library, where students in UST are “living in”.

My teammates rai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library is often full, and they’d be very disappointed after coming all the way to the library and finding no seats. We also interviewed the staff at the library counter, and got to know that they are using a very old way of counting people.

Photo by Linnéa

After talking with more people, we confirmed to further develop into this problem. So our next goal is to design a smart way to count people inside the library, and deliver this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to anyone who wants to know it.

Library people counter

Idea by Andrew

How to count the people? We’ve come across different plans, including an imag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security cameras or body temperature sensors.

But then we came up with a simpler, low-cost solution: break beam sensor. As all the entrances and exits of the library is one-way, we can deploy such sensors on each exit, and breaking the beam indicates a person in/out. Moreover, we can utilize the existing entrance gate to count incoming students by uploading the total card scanned.

Library Entrance (G/F) Photo by Linnéa

We also discuss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counting people in different floors. Theoretically if we put enough break beam sensors at the lifts and the end of the stairs, we could get a statistic of how many people are in the certain floor. However, it’s relatively hard and inaccurate to use break beam sensor to tell the direction of moving, and our goal is to help students decide whether to go to the library, so we did not expand this discussion.

Design

UI designed by Simon

My teammate designed the user interface with the Google Material Design, showing the occupancy and the trend of student number in library, other space is used to display news and available rooms.

Video Prototype & Presentation

To demonstrate our ideas & designs, we decided to make two videos in our presentation: one for emphasizing the problem, the other for illustrating how our system works. I takes some videos and edited them, fast-forwarding the way to library to emphasize the problem we had.

Then, my teammate made the technical demo with excellent skills in 3D modeling and animation, vividly demonstrated how our system supposed to work.

Reflec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designing, we keep think about some complicated designs to improve some aspects of our prototype; but soon we realized that we just need to keep simple & easy. Complicated designs are often expensive and impractical, while simple, delicate design are often more valuable.

Having good communication & cooperation is definitely a key to the overall progress. With a good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the whole task, we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whole process.

Mind Fragments – Nov. 7th, 2021

网页排版可能略有不同,可以在这里下载PDF

与会情况

校方代表

仅罗列发言过的校方代表(按座位顺序):

陈昌凯 南京大学心理学系 推荐电影《搜索》

蒋恩铭 南京大学新生书院常务副院长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副主任

龚跃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学生发展支持中心主任

薛海林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仅作总结

王志林 南京大学副校长,仅作总结

曹昌家 南京大学保卫处处长

蔡颖蔚 南京大学团委书记

骆威 南京大学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方非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曲直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学生发展支持中心

参会学生

在11月5日凌晨会议被邀请参会的学生包括我在内共13人,还有数名校学生会代表参加。

本次参会学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所以这里不用“学生代表”一词。

学生诉求大纲

  • 对本次事件经过和处理方式的解释以及对受害者的保护和补偿
  • 对学生—学校交流机制的改进(线上:校务信箱/小百合;线下:荣校会议)
  • 对校园防骚扰机制的改进

以上问题的细节由收集的200余份问卷及舆论较为关切的问题,以及诸位同学的讨论决定。

部分核心诉求总结

  1. 诉求:保证在此次事件中发声的同学(包括但不限于参会人员、张贴海报、发帖、放花的学生等)不会收到任何形式的处罚。

    校方回应:✅ 不会,❓但是提到后续如果有违反校规校纪的可能会做处理,并提到“贴海报是明确违反学校规定”。

    个人评论:学校回应“坚定而模糊”,先坚定同意不会处罚,又没有说明“后续”是指“后续对之前的事情作处理”还是“后续再有类似事件会做处理”。

  2. 诉求:建立反性骚扰专门部门和保卫处热线电话,并安排女性工作人员接电话。

    校方回应:❌ 拒绝。表示会对校园报警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事件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同时表示此类事件发生频率较低。

薛海林:同学们关心的一些机构的事情,这个你不要担心,你比如说我们的妇女权益,学校就已经马上要成立妇联,以前没有妇联,现在成立妇联。… 防止性骚扰也是它(妇联)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我们就不要成立名字那么具体那样的部门了,这个希望同学们能理解。你们搞这个 MeToo 意义差不多的名词,没必要。

个人评论:南大不愿意在性骚扰这方面向前迈出一步,在校领导眼中这一名词有些“敏感”不合时宜。个人认为,成立“妇联”其实对实际情况不会有什么太大帮助。

  1. 诉求:从严处理此次涉事同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校方回应:❌ 拒绝。根据校规中的相关章节,以及公安给出的处罚决定,学校认为不适用“情节较重”的说明。学校还列举其他学校中校规的相关章节,试图说明南京大学规定和其它学校相同,不存在处罚过轻。

    个人评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学校校规中的情节轻重不一定等同,但学校说法有一定道理。学校后面列举其它学校的规定,均为“处严重警告以上处分”,但并未列举实际案例的处罚;发言学生列举了相关开除学籍的案例后,校方代表称“我们国家不是判例制”。
  2. 诉求:改进现有硬件设施,阻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校方回应:✅ 赞成,但❓暂未指出具体哪些措施会被落实,以及落实的具体时间。

薛海林:首先同学们提了这么四张纸的内容,我们回去立即按照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这个是哪个部门的,那个是哪个部门的,学校会统一做一个安排,针对性地落实整改措施 … 对全校学生生活实施进行一次摸排,在大家提的意见里面有很多同学们建议到的和没有建议到的,学校都要组织一次全面的清查。有些能做的立马就做,其实比较简单,比如说那个卫生间的隔板把它延长一点,这个是比较容易做的。

个人评论:校方提到学校每年都有很多资金投入用于改进硬件设施,个人觉得提出的成本不会太大的改进内容都是很有可能实施的。

  1. 诉求:在增加有关防止性骚扰的教育宣传。

    校方回应:✅ 赞成,但❓更多强调校规校纪的培训,并未提出与性骚扰和保护自身权益相关的具体内容。校方还表示,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并作为一个常态化的行为。

    个人评论:学校可能尚未有相关教育的经验;同时意图也不强烈。个人从一些参会校方代表的言论推测,他们可能认为这件事情相对没有那么严重。
  2. 诉求:建立学生和校方沟通的平台,如改善校务信箱(增加公开信件的选项和讨论功能)。

    校方回应:✅ 基本同意,但❓并未有完成时间。党委副书记薛海林在总结时表示,会建立公告板发布学校公告,以及完善校务信箱的学生、部门监督机制;方非老师表示可以独立校务信箱另外做一套系统;蒋恩铭老师表示在国家政策下BBS的管理存在一些困难;龚跃老师建议大家可以把小百合的“校园生活”板块用起来。

薛海林: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加强信息沟通,同学们也讲留言止于公开,对吧?… 第一个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告板,就是在哪一块呢这个我们可以探讨。以前在小百合上简单,现在是大家都不用小百合了,是不是在这个校务信箱我们开辟一个公告板,… 因为这个我是在校内的,就相当于我们自己家过日子,自己家把一些事情说开,这个不是很简单,也不到外网,也不到哪去,对不对?… 第二个我们要完善校务信箱,既然我们是用校务信箱来解决同学们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要把它完善,这里面大家提出来的我认为也比较好的要有一定的监督,其实不仅仅学校要有部门来监督,同学们也可以参与监督。我给那个部门提了问题,最后有没有落实,对吧?没有见到你靠他自觉性这个不行的。所以呢我们要完善这个校务信箱。

个人评论:学校代表有意识到反馈渠道的问题,但并未提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及完成时间。学校目前看来没有重建小百合的意愿,可能会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在传统校务信箱基础上增加信件公开及公告板。

  1. 诉求:重新建立定期荣校会议制度,并采用公平选举的代表、设立旁听机制。

    校方回应:对于荣校会议制度 ✅ 基本同意,并 ✅ 承诺了第一次会议的时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不晚于12月10日);但 ❌ 没有承诺定期举行的期限;❌ 没有敲定具体的选举方式;❌ 没有明确答应旁听机制。对于选举,学生提出了公平选举、选出的代表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同学的意见,校方也提出了选举出的同学可能会缺乏热情等问题,具体选举方式未能确定。对于旁听,学校提出旁听机制会受疫情防控影响、会有会议内容安全问题和可能会有同学录音录像。学生代表提出可以以第二现场的形式组织旁听,学校未有明确回应。

    个人评论:学校同意了这类会议的举办,但仍希望在原有的框架内进行,不愿意做过多改动。希望在学校承诺的下次会议中可以解决更多问题。
  1. 诉求:在学生投诉建议中落实“一日回复,三日解决或给出解决方案”。

    校方回应:✅ 可以保证一日回复,但 ❌ 不能保证三日解决或给出解决方案。

    个人评论:和之前的政策没有太多区别。
  2. 诉求:明确校规校纪中对此类事件的惩罚,以及一些同学提出应该加重性骚扰事件的惩罚。

    校方回应:❌ 目前南京大学的规定和其他学校相近,不存在过于宽松,并指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 ✅ 薛海林书记表示近期会开展学校校纪校规意见交流会,并会将改动应用到明年修订的校规中。

其它信息

  1. 学校表示,无论涉事学生是否具有保研资格,他的留校察看处分会让他无法正常拿到学位证,更不会保研。
  2. 方非老师表示,校务信箱中“自问自答”的内容是老师为了引导大家提问而提出的。
  3. 龚跃老师表示,这两天在同学们贴的海报中发现了“MeToo”字样,并称“MeToo”是“美国所谓的性别保护的情况“,在“南京大学出现的很多事情都是参与的”,强调这个是内部的安全问题,大家要提高警惕性。
  4. 出席会议的两名女性校方代表(蔡颖蔚老师(团委书记)及李宁老师)发言极少,李宁老师未有公开发言,蔡颖蔚老师仅就现有荣校会议的制度作了说明,并在建立论坛的讨论中解释了两句话;两位老师在性骚扰话题中均并未发言。
  5. 学生提出学校和公安发布联合声明时,学校承诺会联系公安部门发布警情通报,但同时表示是否能发出取决于公安。
  6. 南京大学可能不会按学生的诉求发出正式公报,只是出一份情况说明,暂不清楚会不会将承诺计入公报。

语录

薛海林:第二点就是在这向各位同学道歉,这个事情的发生10月11号、10月26号,由于公安部门取证和我们工作流程的一些规定,加之派出所和公安部门,包括我们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的问题,没有在事件一发生时就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处理意见,也没有及时地进行沟通,导致很多同学产生焦虑的情绪。在这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同学道歉,也希望你们能够向你们熟悉的同学,把学校的这个道歉转达给他们,对不起。

陈昌凯:我是心理中心的,我一直做心理工作,但我的研究专业是社会心理学,包括社会心态。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我们是不愿意让校外人员进入(会议),我觉得这个可能有点误区,其实我们是在保护我们所有的人的隐私,因为线上会议你没有办法控制听的人他会不会录制传播,在这种问题上其实已经出了太多事情了,那所以我你要线下旁听,我们就必须每一位同学都得在这儿,我们要在监控下去进行旁听,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那其实我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有个电影叫《搜索》。一个片段化的信息,在网络传播和发酵之后…无论你说什么话被网络歪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像我们做心理工作,我们是绝对慎重处理网络问题的。

龚跃:其实在这么多年的学生工作当中,我觉得我们同学是可爱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三点缺乏:第一个缺乏感恩;第二缺乏敬畏;第三缺乏规矩意识。大家可以自我反思。

我问的两个问题

  1.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就是刘同学在事后发了一句说南京大学校方确实一直在低调处理,希望此事不要声张,请问这件事情属实吗?如果属实的话,学校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谢谢老师。)

    龚跃:我觉得任何事情他不能说要低调不低调的问题,一定是依法依规的过程。并且的话我坦率的讲,这个偷窥事件必定是牵涉到个人隐私,包括这个男生,更包括这个女生。所以说比如现在就像有些有些有些案件啊在法庭这个申辩过程当中,可能都会保护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这样一个问题好吧?

    (所以学校低调处理原因是为了想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对吗?)

    龚跃:不是低调处理,是依法依规,那你告诉我什么叫高调处理?

    (就是学校没有要求学生不要去说这件事情是吗?)

    蒋恩铭:这个我们没有说这个要求。

    (就是学校没有这个要求对吧?谢谢。)

    蒋恩铭:就是大家从常识来想这个事应当怎么处理,就当事人来讲或者是相关方来讲好不好?
  1. (老师我想问一句,我们目前提了很多提案,包括我们的荣校会议,包括我们的校务信箱,我们想要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但是目前为止学校没有给我们任何的承诺,说是我们学校要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学校在什么时间节点之前能初步做完这些事情;我们现在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到。我想请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们给我们至少是一个期限的承诺,比如说我们下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老师说在研究,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具体时间,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等下去,我们有自己的诉求,我们需要这个这样的地方来提,但是现在学校任何一个老师都没有给我们任何一个承诺,说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渠道,要建立这样的平台,那请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时间上的承诺?)

    龚跃:你需要什么样的承诺?你告诉我。

    (比如说我们之前说的荣校会议,我们需要下一次…)

    龚跃:荣校会议这样我们这个11月底,这个今天是11月吧?11月底或者12月初,我们召开一次就关于安全方面的。

    (也就是说老师能保证在11月30号之前能召开第一次荣校会议…)

    龚跃:11月底12月初那个时间段吧,(至少在12月初?)12月10号之前,12月就是12月10号之前能够开我们第一次的荣校会议,然后并且按照我们之前有个意思,对。

    (老师能不能承诺我们的荣校会议会公开透明,就是说比如说至少要安排一些同学的旁听,或者是一些线上旁听之类的?)

    蒋恩铭:这个按照荣校会议的规则来做,这个就是因为我不太清楚荣校会议那个(另外一个校方代表:规模不限嘛)

    蔡颖蔚:但现在要符合疫情防护的需要。

    (对,这个东西至少是线上可以公开的是吗?)

    曲直:同学我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今天和昨天的两场会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昨天晚上会这个场子里面涌进来了100多个人,大家…

    (对但老师我的意思是旁听不是…)

    曲直:听我说完好吗?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在后面大声的这个表达自己的想法,乱成了一团,最后会议开了三个小时,我总结下来只集中核心在了两个问题,最后我们在那边讨论了对吧?三个小时其实大家就是两个问题,但是就是因为参与人数太多。而今天我们在一定的制度下开的这个会议效率就非常的高,大家同学提前就把三个想问的问题定好了,就这三个问题围绕展开讨论,效率非常的高。那么荣校会议就像刚才巩老师所说的,他一定是要在一定的场地里面召开的,我们会根据场地的人数去安排学生代表的人数,就像今天这样大家已经基本坐满了。

    (但老师,我们旁听的人比如可以开个线上会议,把这个会议进行公开,这样大家都有…)

    曲直:为什么是叫学生代表,这个也是昨天跟大家说的啊,因为旁听那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这个想表达的意思,而我们为什么是学生代表?就一直在强调的这个事情,希望我们真正选出来的学生代表可以真正的代表咱们南大三万学生的意见,同时现场会议作出的所有的结论结果大家也都是非常清楚知道的,你们要再回去带给这些同学们,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那和旁听有什么矛盾呢?)

    龚跃:我想这样,李同学好,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里面没有一个所有的旁听都是线上旁听的。人民代表大会有线上旁听吗?我们的法院有线上旁听吗?

    (但是我们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法院。)

    龚跃:我只是说有这个意思。

    (法院是有旁听的,法院的公开审讯是有旁听的啊?)

    龚跃:但没有线上旁听啊。

    (那线下也可以啊?)

    龚跃:线下可以的啊。

    (学生A:打断一下,其实我国是出现线上旁听这个事例的,是在深圳进行试点,是…)

    龚跃:那这个参与的人员确定吗?

    (学生B:我们不想纠结于讨论这些细致化的这个情况,我们想的就是我们想要学校承诺两个时间,一个是会议时间,这个刚刚已经承诺过了;第二个是就是对于我们的荣校会议改革工作的安排,就是也是希望就是能够给到一个具体时间,就是说在什么时间期限内,我们同学能够看到学校方面发布的改革工作的进程。)

    (学生A:还有一点就是觉得如果荣校会议必须要限制与会人数的话,那么我建议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议报告,并且在会后进行公开,这样的话即使大部分同学没有参加会议,他们也能通过这个会议报告了解到会议的内容与结果,大家都会很满意。事实上我国现在很多会议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平民老百姓不必要直接参与到这个会议,他可以通过…)

    龚跃:这个建议好这个建议好。

个人感受与经验教训

  • 上面的这些内容没有包括事件记录等内容,仅记录了一些争议性话题。由于一些部分未做记录,可能会遗漏一些诉求。同时受记录条件的限制,部分发言内容可能与实际有偏差,但基本不会有意思改变的问题。
  • 学校很喜欢在既有框架内的改动,而不是建立一些新制度、新方案。
  • 学生提出诉求时应该直截了当避免过度铺垫,并强调诉求或问题重点,以及要记得将提出的重点“回收”,即对没有回复的关键问题再次提出或询问;避免在非相关问题上(被)浪费时间。
  • 本次会议中,除薛海林书记外,其他参会校方代表并没有给出太多有分量的承诺;要记住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各职能部门的参会老师亦是领导关系,不要在其它老师能给出的承诺中期待太多,将理由和状况充分阐释可能就可以达到目的。另外,学生需要承诺时,可以考虑直接和在场最高级别领导对话。
  • 学生选题的大纲要明晰,可能这次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准备太多内容,在实际上学生所想提问的内容也有些细节产生冲突,并没有严格推动核心诉求的回应。
  • 很多老师没有预料到,或者是不喜欢学生会提出“要求”,他们希望学生提出“请求”,再由他们批准或否定。
  • 我觉得对于学生方面来说,这次对话是有一些失败的。一些关键的诉求被开了空头支票,还有很多学生希望拥有的东西没有任何一点肯定。但至少我们争取到了下次机会,但愿能够继续为学生解决问题,能与校方共同建设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Mind Fragments – Mar. 4th, 2021

昨天发现的一些系统漏洞被草率地堵上了,尽管堵得不太彻底,不过还是证明了学校是在关注着学生们生活的“某些”方面的,只不过关注点有些偏颇:

学校有时间修系统漏洞,没时间回应学生正常出校的诉求;

有钱搞五颜六色的通行码,没钱改善一下混乱复杂的教学系统;

有能力与各种大小企业洽谈,没能力给学生多放几个垃圾桶、换一个好用的饮水机…

不禁想问:为什么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竟于在读生的心中积累了如此多的愤怒和无奈?为什么学校的行政管理正一步步远离它应有的、与学术能力相匹配的水平?

原因或许很复杂,但盛行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应该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之一:在这些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变成了行政的末端,是一群纯粹的被执行者。行政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学生已经不是行政主体,而是被作为一个对象;不是一群有着各自想法和目标的成年人,而是作为一个个统计数字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少的行政者考虑的目标是学生,越来越少的人敢于就学生的问题和需求真诚地面对和沟通。

疫情防控、垃圾分类、文明城市、新生书院… 很多理由变成了对外或对上级展示的成果,变成了工作总结中的一个个“实现了”的目标,也同时变成了种种问题的导火索、随意决策的挡箭牌。正是在些背景下,有一些决策者,他们拥有着各方面的资源,不错的整体目标,却做着连大腿都懒得拍的决策;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每天还是会照常下班,将车从地下停车场中开过不允许学生通行的东门,冬天路上也不会有像学生生活区中那样的雪和冰。很显然,这里可能是学生的半个家,却不会是他们的家。

“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已经有很长时间,无法得到回应的校内诉求转向了校外,先像石子一样激起千层波浪,再被“石沉大海”,种种声音埋没在互联网的一角。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们,可能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小事”,无暇再去追究一些过去的责任:他们希望在这里,能为自己、学术界或是我们社会的未来学那么一些知识;他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他们人生的一个向上的转折点;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能力,再去和这些事情做太多的斗争。他们希望,他们的这所大学,会是一所令他们骄傲的大学;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回应,一个简单的举措。

最令人心寒的莫过于,当下的再次“封校”已不是偶然,而是种种原因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手中的校园卡失去了通行权限,而我也正在找寻对这里渐渐失去的信心。

灰掉的通行码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变成不同的颜色,但灰掉的心可能会永远显示“无通行权限”。

Limos
Mar. 4th, 2021

Also on Telegram: https://t.me/MindFragments/1340

macOS 屏蔽 Apple OCSP 验证服务加快程序启动速度

自 macOS Catalina 后,在沙箱中隔离(quarantine)的应用和脚本均需通过 Apple OCSP 验证后才可启动,这大大减慢了程序的打开速度,且面临隐私泄露风险。由于在离线状态下,程序可以正常访问,我们可以通过屏蔽该项服务来略过这一验证步骤,加快程序启动速度。

以 root 权限编辑 /etc/hosts:

sudo vim /etc/hosts

开启编辑模式,在文件尾端加入

0.0.0.0 ocsp.apple.com

键入 :wq 保存并退出。

如果正在使用系统代理,则也需要在代理处进行相应的配置。

比如在 ClashX 的配置文件中,可以加入

DOMAIN, ocsp.apple.com, REJECT

关于 Apple OCSP 的更多资料:https://medium.com/@acecilia/apple-is-sending-a-request-to-their-servers-for-every-piece-of-software-you-run-on-your-mac-b0bb509eee65

Mind Fragments on Trip – 哈尔滨

旅程开始于 Oct.24th, 2020
记录于 Oct.26th, 2020

Day.0

带着简单的行囊,怀着期待的心情,进行一次短暂的旅程。出发!在阳光正好的时间登上通往市区的铁路,抱着背包看着地图,下车已是傍晚时分。

经常期待一段完美的旅程,但往往是意外造就了一段旅程的精彩之处。计划在武定门下车买些有意思的小东西带给朋友们,却在地铁上听着音乐坐过了站。看了看时间和距离,不如就出站往回走好了。就是这多坐的一站,差点让这篇文章变成了 Mind Fragments on Trip – 南京😂 旅游区内外一街之隔,却是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旅游区内是修饰后的文化气息,而旅游区外充斥的是朴素的生活气息。为了不让这篇文章变成上面的标题,让我们把时钟稍稍向后拨几个小时。

Day.1

我在黑龙江出生,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六年多时光,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有着说不尽的熟悉与陌生。到站已是第二天凌晨,除了等候许久的朋友,寒风也特意问候了我全身每个角落,让我感冻落泪。冷是熟悉的感觉,黑龙江人也是熟悉的感觉,除了激活我的东北话细胞,也让我在飞机上遇到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情。

如何描述这北方的阳光?明净清朗、透彻明亮、似利刃从晴朗的天空中划下,与冷峻的空气在左右脸颊交锋。短短睡了一觉过后,走进临近中央大街的教堂。阳光刚好擦过屋顶,留在了今天的第一张照片中。对于教堂,吸引人的是建筑,走来走去,发现令人遗憾的也是里外只留下了建筑。

中央大街,零度的气温吃零下的冰棍,针不戳!有意思的是用陶瓷小罐盛装的酸奶,每罐额外收了十元的押金。

跨过松花江的旧铁路桥。由于冷风劝退,也没能仔细对比江岸两侧不同风格的城市景色。来玩一次总不能全拿走吧?就先留在这。

晚上的时光当然要分出一部分给想了好久的烧烤!没有什么照片,光顾着吃了:是熟悉的感觉。不光是正宗的烧烤,还有正宗的,陪我吃烧烤的人。

Day 2

再醒过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九点,距离返程的飞机起飞只剩八个小时,逛逛校园吧。第一次注意到了北方建筑风格的不同,大概是因为好久没见到斜向屋顶了。在北方选树种应该也是件复杂的事,让它们在每个季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逛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这里人的生活哪里不一样:校园里鲜见自行车。没有自行车,“路上”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节奏也就慢下来了。慢下来,走在洒满北方阳光的小路上,也许就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创造呢🤔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但这次不管美好与否都确实很短暂。城市没有留给我单独体味的感受,但和朋友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何尝不是城市带来的感受呢?夕阳映红了太平机场,我也该回去写作业了。

Mind Fragments on Trip – 上海

旅程开始于 Aug.29th, 2020
记录于 Aug.30th, 2020

Day. 1

整理“行囊”,继续前进!(广州的羊城通开始收可退服务费了,就先不办😂)

LV门口的长队:“我以为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原来是我经济形势不好” 。也许以后有一天,我会明白这些奢侈品比Apple好在哪?

ifc mall空中花园,去年来的时候还在这里拍了一些快转视频。

走过Apple浦东,单楼梯出入口,闭塞的空间,不和商场互通,让我没什么进去的欲望😢

M&M’s上海,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仍然不让我认为配得上它的独特价格😂

Day. 2

五角场,去各个大学拍校门,像是刚刚考上高中的样子🤔 没能溜进校园,在附近的街道转了转。上海稍旧一些的城区样貌仿佛都差不多:两线道、遮蔽至路中间的树和人行道上的灰色地砖,朴素宁静。

复旦大学门口的纪念品中心:“请淘宝购物”。边笑边想,封闭学校之前有没有这种渠道?

上海轮渡上的陆家嘴夜景。本来是想沿着西侧江畔骑车,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道路:不像杭州,上海对非机动车不太友好。向前骑着骑着就到了渡口,想想就坐船过江看看吧。船上大多是骑着电动车想要渡江的人,他们很多是快递运输从业者,而跨江桥与隧道并不是很好地照顾到这部分需求。他们不会像我们这些游客一样登上二层看黄浦两岸风景,只是在一层甲板上等待着船快点到达目的地。也许并不是风景看腻了,只不过不同于游客,这些风景,并不是他们今天的一部分。这条江把上海划成了两块,而这座城也让一群人的生活分开。

东侧有较为友好的滨江自行车道,串联了两个渡口、一排独立餐厅和沿江观景的游客。不像在西湖,这里不只容纳两个人、三个人,还容纳一个人。不过相同的是,无论在哪里,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感觉都是截然不同的。三个人有目的,两个人有感觉,而一个人有想象。想象同思考一样,会让人从空白到彩色,形成“自己”。之后,去找属于“自己”的感觉和目的。

八卡列车驶过,载着站台上的记忆们,回到各自的归宿。

Mind Fragments on Trip – 杭州

旅程开始于 Aug. 27th, 2020
记录于 Aug.29th, 2020

Day. 1

Apple西湖,没有三里屯那种的地方特色设计有点小失望😥

西湖中的一个观景亭,看着就能想到好多拍照的角度和风格,可惜是一个人来😔

湖滨公园,人较商业区少了很多。路边售卖各式小物件的多了起来,但却时刻充斥着现代化与商业化气息。

Day. 2

沈塘桥弄,运河旁的文化气息;附近是宁静的老城区,不过也穿插了不少新的住宅园区,风格有些交错繁杂。河边公园是一段较狭窄的条状绿化带,在其中小路穿过,两旁建筑透过绿树遮蔽若隐若现,像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块死角。

在杭州市区骑车。杭州对于非机动车的管理更像机动车而不是行人,很多路上都划了非机动车的左右转道以及安装了相应的信号灯。停车点、行人斑马线亦有独特设计。

西湖白堤,本来没有打算再来西湖,可一靠近看到游船,就还觉得挺好看的😂 没有太往深游览,站在堤上,阴雨天的微风吹得很舒服😌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建筑风格各异:南侧有很多玻璃幕墙的建筑,西侧则是有些欧式色彩的建筑,另有一些建筑着重给人一种比较宏伟的感觉。夜览校园不太能感受得到更全面的建筑风格,不过校园文化倒是能略微感受到一些(这些差异很难用语言描述)。

路旁广告牌,雨仿佛减少了许多它本身颜色的单调,这种水滴的效果下次可以直接用上去,还挺好看😂

Farewell, 两位勇士踏上考试周征程!

PotatoPlus: 公告

这里会记录向 PotatoPlus 邮件列表 发送的重要通知。

PotatoPlus 0.3 更新

晚上好!

PotatoPlus 0.3 现在可用,如果你还在使用古老的教务系统,现在你可以拥有按Enter一键登录的畅快体验(重新设计登录页面),可以在补选还未开启时提前选上类别勾上自动刷新(选择器预加载),以及在同一页面快速切换多个补选页面(聚合选课Beta)。这个版本还有积淀了许久的界面与体验的小更新~

如果你是从 Chrome 网上应用店Microsoft Edge Add-ons 获得扩展,你的浏览器将会在稍后自动更新到这一版本(截至邮件发送,Microsoft Edge商店仍在审核扩展)。如果你正在使用 Firefox 扩展,请留意你是否在 GitHub Releases 获取(商店的版本已经不再更新)。由于 Firefox 自动检查更新的周期较长,你可能需要手动检查一次更新。要了解更多关于更新的信息,请参阅 PotatoPlus: 如何更新

如果你在更新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发送邮件至 illimosity@gmail.com ;如果你想要回报程序错误或提出功能建议,也欢迎通过项目的 GitHub Issues 中提出;如果你错过了过去的通知,也可以在 PotatoPlus Announcements 中回顾。

在这没有更新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在这个项目上陆陆续续实现了一些小想法,也在大改动上栽了跟头。不管怎样,是时候把这些小想法的成果用这个更新总结一下了。不得不说声抱歉的是,这次更新留下了许多粗糙的设计和遗憾的“空白”。你可能会很快发现一些尚未实现的筛选器功能,一些让使用体验打折扣的“偷懒”设计和那些不期而遇的bug,且距离下一次更新还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

其实对于 PotatoPlus,这次更新很可能已是它的尾声了:官方的新选课系统(xk.nju.edu.cn)已经测试许久,我能在 PotatoPlus 的开发上能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这个项目上的热情也慢慢开始消退。这段时间我看到过很多问题、有过大想法、也试过大改动,但最后大多也都不了了之。一年前的自己能大致地勾画出蓝图、设计出具体的实现,并愿意花时间建造这一切;而今天的我可能在技术上有了一些提升,但最初能支撑我不断继续下去的那种动力却逐渐消失了。可能有对环境现状的失望,也有来自个人学业的忧虑,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少了当年那种敢想敢做的勇气和尝试改变一切的决心。如果你看过我发的第一封邮件,或许还记得我当时略显“雄心”的想法:做更多优秀的项目,面向用户体验、更多地改善我们的生活。可能时间会磨去那些青春的棱棱角角吧。

Google Analytics 的粗略不完全统计告诉我,自 v0.2 发布起,共有超过 1300 位用户使用 PotatoPlus 贡献了近 27 万次教务网页面访问,而这个未曾设想的使用量也正是我后来完善这个项目的主要动力。不管它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尾,我很高兴的是它始终没有违背它的准则:PotatoPlus 追求简单高效,同时照顾整体和细节,不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追求功能;PotatoPlus 追求自由开放,它依附开源社区并能主动吸纳意见和建议;PotatoPlus 尊重权利和隐私,不刻意收集任何信息,仅有的匿名统计也可以按意愿被关闭,你提交过的邮件地址都会被加密保存,并且会在你取消订阅时全部删除; PotatoPlus 并不完美,但它曾经尝试过追求完美。我非常希望能通过它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堆积的代码应该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善与便利,而不是用尽最大努力榨干我们身上的剩余价值。开发和设计应该对用户负责,就像校长应该对学生负责、政府应该对公众负责一样;稍稍放下一点既得利益,唤醒一点也许曾在心中信仰过的善良和社会公义,或许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更多美的东西。

再次感谢每一个曾经使用过的同学,更感谢能给我留下评价意见、留下联系方式、留下支持鼓励的你们,希望在下一段路上还能与你们相会。

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开源社区,没有这个丰富的社区,我应该还卡在第一个bug上。

顺祝秋安

Limos
Aug.29th, 2021

PotatoPlus 0.2.6 更新

中午好!

PotatoPlus 项目已经更新至版本 0.2.6,这一版本适配了通识课和公选课的初选,并对初选的界面与布局进行了改善。

另外,专业选课的很多功能已经很久未经测试,请不要依赖这些功能,计划将于一段时间后对专业选课进行改进。

如果您是从 Chrome 网上应用店 或 Microsoft Edge Add-ons 获得扩展,您的浏览器将会在插件通过审核后自动更新到这一版本。如果您正在使用 Firefox 扩展,请留意您是否在 GitHub Releases 获取(商店的版本已经不再更新)。由于 Firefox 自动检查更新的周期较长,您可能需要手动检查一次更新。要了解更多关于更新的信息,请参阅 PotatoPlus: 如何更新

如果您在更新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illimosity@gmail.com ;如您希望回报程序错误或提出功能建议,也欢迎通过项目的 GitHub Issues 中提出;如果您错过了过去的通知,也可以在 PotatoPlus Announcements 中回顾。

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Limos
Dec.28th, 2020

PotatoPlus 0.2.3 更新

晚上好!

PotatoPlus 项目已经更新至版本 0.2.3。v0.2.3 带来了饱含新意与心意的视觉及交互更新,也修复了体育补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果您是从 Chrome 网上应用店 或 Microsoft Edge Add-ons 获得扩展,您的浏览器将会自动更新到这一版本。要了解更多关于更新的信息,请参阅 PotatoPlus: 如何更新 。

另外,如果您是 Firefox 用户,很抱歉地告诉您,由于 Firefox 扩展商店政策,PotatoPlus 将需要自行发布,无法再从商店获取。请您访问 GitHub Releases 获取最新的 Firefox 扩展文件(.xpi)。从 v0.2.3.1 开始,在 GitHub 页面获取的 Firefox 扩展将会自动更新。Firefox 浏览器的默认自动更新周期为一天,您可以在 about:config 中调整这一时间间隔。

如果您在更新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illimosity@gmail.com ;如您希望回报程序错误或提出功能建议,也欢迎通过项目的 GitHub Issues 中提出;如果您错过了过去的通知,也可以在 PotatoPlus Announcements 中回顾。

顺颂
秋安

Limos
Sep.25th, 2020

PotatoPlus 0.2.2 更新

晚上好!

PotatoPlus 项目已经更新至版本 0.2.2,更新后您将可以在经典悦读课程补选中正常使用 PotatoPlus Class List。本次更新亦包含过滤器更新、细节更新及错误修复。

如果您是从 Chrome 网上应用店Microsoft Edge Add-ons 或 Firefox Browser Add-ons 获得扩展,您的浏览器将会自动更新到这一版本。要了解更多关于更新的信息,请参见 PotatoPlus: 如何更新 。

如果您在更新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illimosity@gmail.com ;如您希望回报程序错误或功能建议,也可以通过项目的 GitHub Issues 中提出。

如果您错过了过去的通知,也可以在 PotatoPlus Announcements 中回顾。

顺颂
秋安

Limos
Sep.24th, 2020

PotatoPlus 0.2.1.1 更新

下午好!

PotatoPlus 项目已经更新至版本 0.2.1.1,本次更新将新课程列表加入经典悦读课程补选中,并包含界面和功能上的小改进。大多数情况下,您的浏览器会自动更新到这一版本。要了解更多关于更新的信息,请参见 PotatoPlus: 如何更新 。

另外,PotatoPlus 的 Firefox 插件也已经提交至 Mozilla,很快就可以在 Firefox Browser Add-ons 中下载安装,本仓库的GitHub Releases 将晚些提供(或不再提供)签名的 .xpi 文件。

如果您在更新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illimosity@gmail.com ;如您希望回报程序错误或功能建议,也可以通过项目的 GitHub Issues 中提出。

最后,感谢您支持 PotatoPlus 项目,您的积极与热情正带给这个项目以发展的动力,或许也正帮助着了下个项目的萌芽。PotatoPlus 可能会是一个开始,而我希望会有更多优秀的理念和优秀的实现,形成更多优秀的学生项目。或许是一个基于智能算法的小论坛、或许是一个轻巧便捷的小平台、或许是一个简单好用的小工具站…这些项目也许很简单朴素,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它变得先进、开放、人性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理念和面向未来的行动力相遇,可以让土豆焕然一新、让NJU更加友善、让社会抛去更多凡俗。当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和想法时,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呢?如果您有兴趣或是有任何想法,请一定要让我知道!

顺颂
秋安

Limos
Sep.23rd, 2020